登录 | 注册
网站首页 | 网站地图 | 帮助中心
学术简讯
我要投稿
5例伴ALK基因重排的儿童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

5例伴ALK基因重排的儿童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

【前言】

儿童间皮瘤罕见,发病机制不明。2021年Argani等报道了5例儿童恶性间皮瘤,其特征是涉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(ALK)基因的融合。

【临床病理特征】

4例发生于女性,累及腹腔,特征为纯上皮样形态。第5例发生于15岁男性的睾丸鞘膜,表现为双相上皮样肉瘤样表型。所有病例均表现出恶性间皮瘤的典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,包括管状乳头状结构和立方上皮样细胞,细胞质嗜酸性,细胞核大小较一致、空泡状。核分裂象不等,4例为0~1个/10HPF、1例2个/HPF。未见坏死,3例可见沙砾体样钙化。

【免疫表型】

免疫组化显示,所有病例(5例)均表达ALK(细胞质颗粒状模式)、细胞角蛋白(AE1/AE3、Cam5.2和 CK5/6)、WT1和calretinin,不表达腺癌标记物(CEA、BerEp4和MOC31);也不表达性索间质肿瘤标志物(抑制素、雌激素受体)和desmin。D2-40阳性率为100%(3/3);4例显示PAX8蛋白弱~中等阳性,这需要与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进行鉴别。

【分子遗传学特征】

分子检测显示ALK与STRN或TPM1基因融合。1例病例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存在t(2;15)(p23;q22),FISH检测证实ALK基因断裂。其余2例证实了ALK基因重排。通过DNA靶向测序进一步研究了1个病例,但没有观察到额外的遗传学改变。

结论】

与成人间皮瘤不同,成人间皮瘤与石棉暴露密切相关,通常显示BAP1表达缺失,并具有复杂的核型,ALK重排间皮瘤似乎类似于其他基因融合阳性的间皮瘤,如含有EWSR1/FUS-ATF1基因融合的间皮瘤,具有显著的形态学重叠,发生于年轻患者中,并显示出简单的基因易位这一遗传学特征。

5例伴ALK基因重排的儿童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

图1  ALK基因重排间皮瘤的病理学表现:A~C(病例1)中肿瘤显示明显的管状乳头状结构(B),肿瘤由上皮样细胞组成,具有一致的圆形细胞核,核染色质空泡状、可见小核仁(B)。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LK(C)呈细胞质颗粒状着色。D~F(病例2)中肿瘤显示为实性和管状乳头状模式(D),肿瘤细胞显示PAX8 (E)呈细胞核中等阳性、ALK (F)呈细胞质颗粒状着色。G~I(病例3)中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典型的实性至乳头状结构(G),在高倍镜下显示温和的细胞核,染色质透亮,可见小核仁,伴有罕见的核分裂像(H),肿瘤细胞ALK(I)呈细胞质颗粒状着色。

 5例伴ALK基因重排的儿童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

图2 发生于鞘膜的ALK基因重排间皮瘤的病理学表现(病例4):肿瘤呈双相表型,有管状乳头状上皮成分和明显的梭形成分(A)。梭形细胞在细胞学上与上皮样细胞相似,表现为核染色质空泡状,可见细小核仁,缺乏明显的多形性(B)。肿瘤的肉瘤样和上皮样成分(C)均显示ALK(D)呈细胞质颗粒状着色。

 5例伴ALK基因重排的儿童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

图3 上皮样ALK基因重排间皮瘤的进一步形态学特征(病例5)。这种实性管状乳头状上皮肿瘤与广泛的砂粒体有关,这特别需要与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进行鉴别诊断(A、B)。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核大小较一致,核染色质空泡状、可见小核仁(C)。肿瘤细胞显示ALK(D)呈细胞质颗粒状着色。

点击下载原文文献


原文标题:Pediatric Mesothelioma With ALK Fusions: A Molecular and Pathologic Study of 5 Cases


【打印文章】【添加收藏】

相关文章

  没有相关内容